国内体育产业投资圈,如果阿里、腾讯、华人代表着巨头级别,贵人鸟、探路者是上市公司系,那么范南掌舵的 kaiyun 光大体育基金就算是传统VC和PE行业里投资体育的典型。这家成立于今年年初,总规模在30亿以里的基金,截至目前,已经投下了11家体育公司;同时,他们还将各10亿元布局体育旅游和体育主题公园。范南的构想是,在体育产业的布局先以“小而美”的方式,投资细分行业第一名,帮助企业完成上市,并在资本市场独立生存。在时下估值高居和泡沫飞涨的体育投资领域,这种观点显得独树一帜,也代表着资本对待体育产业的另一种理念。
————————————————
口述_范南
文_懒熊体育记者 刘溪若
微博:@懒熊体育
网站:www.lanxiongsports.com
————————————————
精华导读光大体育产业基金属于光大资本系,总规模在30亿元人民币。布局体育的领域分为三块:拟上市的体育公司、体育旅游和体育地产。每一块预备的金额在10亿元。和目前体育投资领域绝大多数机构相比,光大有国有金融机构的背景,有严格的风险控制,更多看中所投企业的盈利性以及未来IPO的可能性,通过上市实现基金的退出和盈利。截至目前,光大体育已经投资了11家PE型的成熟体育公司。接下来,范南的想法是,除去体育旅游和体育地产之外,他们还将关注体育核心IP的投资,以及国外优秀标的进驻中国。范南认为,明年或许更多体育标的登录国内A股市场,“体育产业应该像电影电视行业一样,能够有像华谊光线这样的公司,能够产生独立上市造富效应,给产业以正面的能量。”
范南: 光大体育文化产业基金总裁,首席合伙人,金融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高级经济师。曾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交银国际(亚洲)、建银国际(中国)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任职管理投资业务。
以下内容是范南在接受懒熊体育采访时,谈及的对体育产业创投的看法:
1、传统金融机构出身,布局体育投资
同其它体育产业的投资人不一样,我开云app可能有两个鲜明属性。第一,和目前主流的股权投资市场,也就是纯PE不同,我开云体育官网过去多年一直是在金融机构里面做投资。我在太保、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先后做过,相当于银行证券保险走了一圈,但始终在做股权投资。因此,我的投资基因是稳健保守,有极其严格的风控。
第二个,我觉得从各个角度看投资都需要细分,不能大而全,要做专项产业基金。体育之前,铁路、基础设施、房地产、文化和环保,这5个行业里我都是国内的第一批投资人。看完其它行业之后,再看体育会更有借鉴意义。它的业态更难玩,但也更有魅力。中国当前很难再有一个行业像体育这样,国外发达,国内尚需发展,但有明显快速增长的潜力,同时能够把爱好和工作结合在一起我想是很多人的梦想,因此大概2011年前后,我开始关注体育产业。当时并没有成立基金,只是投资其它行业时顺带着看。
过去三年,我们体育项目看了几百个,所以去年46号文件出来后,理所应当就成立了这样一支体育基金。不过,目前光大体育基金在整个光大资本系里,规模占比并不大。我本人同时还操盘文化、基础设施两只基金,规模分别为300亿元和200亿元。相比之下体育基金的规模,在30亿元以里,根据项目投资情况会有浮动。
从布局角度来看,光大投资体育其实是三个方面。一个是成熟的产业PE型项目,还有体育旅游和体育地产。
截至目前,PE板块我们已经投下了11个项目,体育旅游我们和大连一家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布局,体育主题公园也已经锁定了几个项目在走各种流程。三个领域,我们预备的投资金额都是10亿元,体育旅游和地产没问题,但PE这块显然用不完,到目前投出去也就小几亿元的量级。
2、光大投资体育的理念为何?
第二方面,说说我们的投资理念和玩法。
首先,根据我们过往看项目的经历,我们将大体育产业分为五大类29个子类。我们希望每一个细分领域只投一个冠军项目,投完后多配合企业进行跨界资源整合和金融资本的支持。但问题是,有些子行业有项目投,有些子行业真是没找到。
前几天我飞深圳,飞机上看了体育总局关于体育产业的最新11个分类。仔细一研究,我发现过去大半年,我们执行的11个企业正好分布在这11个领域里。所以,下了飞机,我就和团队说,我们今年就不再继续投了,集中精力先把手里的项目服务好。
从机构背景看,光大资本布局体育,不可能是大佬的玩法。我们背后是金融机构,所以选择的公司,希望是要在未来能够独立完成IPO,或者至少可以被上市公司并购。到目前,我们投资的10个项目计划在国内上市,一个项目计划在香港上市,有6个公司股改已经基本完成。
另外,投资时没有绝对想,但投资后再总结发现有几个小特点:首先,所投项目区域目前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其次,投资时我们要不是独家,要不就是主投方。再次,我们投资的项目都有一个很说服我们的强大支撑。最后,我们投资的团队平均在一起的工作时间超过8年。更重要的,这些公司都是盈利的,不需要钱了。这种背景下,他们看中我们的更多是在资本运作层面的帮助。
对有一些体育公司来说,它自身发展存在一定瓶颈,但如果能够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上市之后就可以在垂直行业里完成并购和扩张,这就是我们价值所在。当然,除了体育资源整合外,我们还有文化和基础设施的基金,和地方政府有很多的关联,可以多角度为所投项目服务。
▲光大体育布局11个项目所属行业生态图
3、所投11个标的分别是什么,如何搜寻?
具体看,我们投资的11家公司的行业分别是健康管理和减重、电竞、体育新材料设施、体育真人秀影视、健身器械、连锁健身房、赛事运营、俱乐部、体育青少年培训、可穿戴设备和体育场馆设计施工。
其实,你去看美国体育产业,基本分为大健身类、体育用品和赛事IP,各三分之一,如果画成饼状图,我们的投资分布也差不多。
包括很多上市公司在内都有困惑,体育产业公司太少,能够有一定规模盈利能力和流水的公司更少,光大体育如何找到优质可上市的标的。
我之前投资其它行业,净利润5000万以下的不看,文化产业标准降到3000万,体育是1000万。全国来看,正常税务后的体育公司净利润达到千万级别的就几十家,过去几年我们几乎全跑了一遍。如何抓取项目,我们其实有几个优势。我们本身是金融机构,在各地有银行分支,肯定会有客户,一旦有符合标准的体育类公司就会搜罗上来。再有,我们本身还有投行业务,在券商圈子里很熟悉,只要有做新三板或者Pre-IPO的项目,比较容易抓取。
国内体育产业的公司,我觉得以46号文发布时间点分类,可以分成之前就活跃在中国体育产业市场的存量公司和之后受体育浪潮感召的增量公司。我们跑得早,所以现在投的都是存量公司,我相信3年后,去年起开始出现的增量公司里一定会有更优秀和成熟公司来获得上市前资本追捧。
我们希望按照PE的价格去投资体育项目,也就是入股公司时候的市盈率控制在略高于一级市场平均价格以下,同时希望项目公司有合理的成长性,中国证券市场的估值体系还是以盈利性为核心,成长性是降低估值的最主要方式。纯粹的对赌没有价值,过于乐观或为资本而设置的高成长性也其实危险。
▲美国体育产业分布生态图
4、需要理性看待“互联网+体育”
接着上面话题说,目前国内体育产业投资,因为政策的热捧,价格和估值都太贵,特别是和互联网搭边的项目。
和互联网结合的逻辑没错,是投资必须的选择,问题在于估值太贵。短期内,如果中国的A股市场监管只看市盈率,以目前市场上的体育项目来看,很多B轮、C轮都做到上市的估值,透支太过于严重,所以未来如果要做IPO或者和上市公司并购,难度较大,装不进来。
对投资方来说,估值太高,就会和项目对赌,或者多稀释团队股权作为代价,这两种结果都对创业团队产生较大影响,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不会很好。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完全依靠互联网能不能成为独角兽,在体育产业里,其实目前尚未有答案。适合互联网做的产业,比如外卖,打车等,尽管背后站着阿里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公司,合并竟然也是主要的发展方式。体育产业很需要线下体验,而线下的资源整合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和时间,存在一定难度也不能着急。
但反过来看,互联网和体育的结合又是投资的必要条件。移动互联网是在低门槛情况下,快速提高用户量的途径,也符合这代人的消费习惯,是大的趋势。
我的逻辑是,寻找体育+互联网的投资标的。你不能隔离开线下,必须得有很好的线下基础,有线下资源再往线上去过渡,可以拥抱互联网的改变。所以,我现在投资的项目,每一个我都忽悠各位老板去大力打造互联网团队,毕竟这代表未来的方向,不能拒绝。
当然,这不是说纯互联网的体育项目就不好,互联网讲生态,生态是最值钱的,当你的IP属性和用户量到了一定程度上,和大平台的对接,都会有很多想象空间。
5、“体育产业做小而美其实也不错”
从投资角度讲,你进入一个产业投资,需要抓住最核心的区域。很多行业的确也是正态分布的,比如,房地产你会想到住宅,能源你会想到石油,金融你会想到银行,但体育并非如此,行业分布相对分散,每一个细分领域或许都会拥有机会拥有大佬。体育产业投资能规模化当然最好,但体育产业中做小而美其实也不错。
众所周知,体育产业在欧美占GDP比重很高,但世界500强中又真的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多的体育公司。大和小其实是相对的。
从欧美体育的发展过程看,几个巨头其实都赶上了一个大时代的背景,比如耐克是全世界纺织新工业的爆发,F1起来背后是汽车工业革命的开始等。其它的ESPN并不是独立上市公司,号称全世界最赚钱的足球俱乐部曼联,美股的市值也并非很高。目前我看到懒熊介绍的很多国外优秀公司其实都是小而美的存在,当然有些也在被并购,但它们毕竟小而美地独立存在过。
我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体育公司从盈利上说,要不卖产品,要不卖服务,要不卖版权。对中国体育公司来说,不少体育产品其实是产能过剩的轻工业,市场竞争得很辛苦很白热化。那么如果单就体育服务来看,绝大多数产品还没有达到电影电视的单品几千万甚至几亿净利润的程度,即使单品服务毛利率很高,但不容易真像商业计划书那样简单扩张,背后考验是极强的运营管理能力。
体育产业卖版权肯定是好生意,但版权的价值就是文化品牌的盈利,文化品牌的沉淀和认同需要时间。因此体育创业公司,我认为的目标是先活下来,先小而美,别着急。
对光大而言,我们在体育的布局就是希望尊重小而美的方式,寻找细分行业第一名的公司,配合企业独立在资本市场生存。
6、赛事IP肯定是未来爆发的核心
刚才开玩笑说,体育产业公司如果卖产品、卖服务似乎不容易马上赚大钱,但为什么那么多人关注体育产业,我觉得体育产业的主要魅力和“赌性”,在于其拥有的赛事IP具有未来大爆发的可能性。
目前看,国内体育赛事IP价值爆发其实还和传媒产业盈利模式变革重合。
对标去看看影视行业,当年国产的电影电视公司也都不赚钱。但随着有限电视开始进入大众生活,院线开始普及,互联网播出渠道崛起,受众快速激增,必然电视综艺节目和电影数量会上涨。随后二级市场开始关注影视,资本和人才聚拢到这个行业,大成本大制作的电影电视节目出现,带动了整个产业IP价值的提升。
到今年,一部国产电影卖出了20多亿的票房,5年前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所以体育赛事也是这样,参与受众多了,观看人群多了,新旧媒体渠道爆发,关注程度和IP价值才会上来。
中国体育赛事和IP的爆发,可能会有两种可能。第一个就是大手笔,类似恒大,科学化管理和资本堆积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带出IP的品牌效应。
从投资体育IP 的角度看,第三选择是投资赞助商和赛事举办人,第二选择是俱乐部和球星,第一选择一定是投资联盟,联盟才具有最为核心的IP价值。但国内以前的顶级体育联盟,外人一般参与不了,所以大佬进入国内体育只能从俱乐部开始。
你看电影电视,顶层慢慢已经对投资方开放了,所以将来国内体育赛事联盟IP,投资人可以投资了,大佬进来,会迎来IP巨大爆发的时期。
第二个爆发点,在于国外进口的IP,也会把国内的产业带起来。这个和电影电视是一样的。比如,有人重金砸国外的街头篮球,它可能就会在国内流行;再有,类似国外很流行的冰桶挑战的游戏,或者类似Crossfit这种新兴的健身理念,都可能会成为爆款IP。
赛事是体育产业的核心,这句话我现在越来越理解其重要性,我们现在投资的所有项目,都和他们说要做自有赛事。比如我们投资的健身器材公司,是业内最大之一,那我就建议老板为什么不做室内马拉松。一场现实马拉松也就5千到2万人,这家公司在某个一线城市就拥有几十万的用户,同时跑步,背后的赞助和广告效应,会多恐怖。
7、光大的投决投后有什么特点,接下来怎么玩?
目前体育产业投资圈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类似阿里、腾讯万达是大佬级别,包括贵人鸟、探路者成立基金的上市公司是一波,再有就是传统的PE、VC一波。
大佬投资逻辑是不差钱,或许不指望你能产生多大盈利,但你能够聚集用户能够引流,从其它方面赚钱。上市公司有些要资本市场热点认同或者转型,我们的初衷是独立上市。所以各自想法不完全一致。
相比之下,我们内部的投决很严格,投委会5票是一票否决权。上会的每个项目要求不仅投资报告和风控报告非常全,也要会计师和律师尽调报告。
今年光大体育的投资和布局已完成,除了体育地产和体育旅游板块继续布局外,明年我们在PE领域投资就不强求,没有数量限制。同时,明年我们会去做两方面工作,已投完的项目做好资本退出准备,通过投资本身提升企业的价值。
未来,我很想投资的领域,有两个方向。大佬在产业上游的布局,比如能在联赛联盟层面参与肯定好;另外一个,国外好的体育标的和公司进入中国,也值得关注。
8、资本市场需要体育版的华谊光线
目前资本对体育还是非常认可,原因几点。传统产业在大幅下滑,新经济产业,动漫、游戏、影视,在资本市场都热过一轮了,唯有体育还没有井喷。并且,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数量不多且代表性不够,可上市公司的种类很多。
另外,体育和其它行业的共融性太强,只要是上市公司,都可能和体育挂起关联。对主业是促进的。体育像是一个百搭的纽带,文化有点这种感觉,但没有体育这么明显。
体育产业占GDP0.6%,但体育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占比还不足这个数字。香港资本市场里,体育概念的公司就比A股多很多,博彩,体育传媒,体育用品等等很全面。所以,可以预见,未来会有大批的体育类公司登陆资本市场,每个细分领域都会有。同时会越来越多公司惯有体育属性,把体育健康放在一起,这个概念会更大。
更重要的是,对体育公司而言,不走资本市场长期来看不太可能。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的管理体制短期不能变化,体育公司需要融资生存,上市或并购是很好的途径。
接下来,IPO开闸、注册制和新三板的大发展都对体育公司有好处,我国融资方式和国际接轨越来越多。有些公司只有利润,没成长性的,会被市场识别出来,对体育这样看起来利润不多但成长性较好的行业,会逐步得到认可,更多样的估值方式也会逐步被市场接受。但前面说了,体育类公司问题在于估值过高,届时可能会出现体育上市公司市盈率非常高,独立大盘而存在。
更高的意义上看,体育产业应该像电影电视行业一样,能够有像华谊光线这样的公司,能够产生独立上市造富效应,并带动行业内其它类型公司,给产业以正面的能量。
9、如何看待体育产业的“5巨头”
很多人最近在说,巨头逐鹿体育产业,其实就是5家:乐视、阿里、腾讯、万达和华人文化产业基金。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比如恒大,但许家印只布局了足球,业态比较简单;再有,苏宁投资PPTV,控股江苏舜天,以及可能杀入的小米等等。
具体看,5家大佬的策略和在未来体育行业里的位置都会不同。阿里未来还要做平台的优势,平台是生态,他们会和背后的电商嫁接起来,充分做一个体育大平台。另外主要管理团队很多还是媒体出身,未来一定涉及到版权内容制作方面。
腾讯,通讯属性极强,过去多年他们对中国娱乐产业有极其深刻的理解,未来对体育移动端娱乐的布局应该非常明显,电竞游戏等等。可以说,将来体育行业里,终端玩是腾讯,买是阿里。
乐视体育,其实在版权之外还做了很多尝试,做生态圈来融合体育,版权,平台,终端,大量的智能插件,未来可能更像版权+科技。
华人文化,本身是在电影电视领域有很多经验,进入体育后高举高打。影视行业想赚钱,其实概率很大就是大投入。所以这样看,华人这次的80亿元的逻辑是顺畅的。对比下,乐视更像ESPN,华人更像是默多克传媒大佬的玩法。
再说万达,本身体育基因和情结很重,他们是一家国际化的公司,全世界布局了商业地产,拥有全世界最好的线下资源。相应布局体育自然也从全球角度去搜罗。
其实,从这“5巨头”布局体育,你可以看出产业不断迭代的过程。放眼全世界也是一样,体育产业最开始起来一定是赛事,之后是体育用品,再之后是传媒大佬开始进入,再往后可能是科技大佬,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装备,中国现在是进入传媒大佬的阶段。
对于5家未来的状态,我认为不一定是绞杀和竞争了,可能会合作。比如,华人就拉着腾讯和阿里,乐视其实契合度和腾讯很高。
10、关于政策和“7万亿”
从我们观察来看,政策下来之后,各地地方政府的压力是很大的。这不仅是体育局的领导,可能担子直接压到主管具体工作的省长和市长头上。所以你看到开体育会议的时候,不仅是体育局的人到场,还有教育、旅游、交通等等部门的参与。
这个时代,“7万亿”的出现不可能再是一个口号式的东西,你必须是有具体的规划和落地执行的能力。光是体育一个摊子肯定不够,需要结合各地的资源,比如旅游、地产教育等。
同时,接下来,宏观层面可能也会有结合“十三五”的体育具体发展规划出来,从我个人角度看,还蛮期待看到。
————————————————
·END·
声明:本文为懒熊体育独家原创或编译,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或引用,欢迎转发。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This is my third time ordering from this seller, and they never disappoint.
Fast shipping and great customer service. Very happy with my purchase. This is my third time ordering from this seller, and they never disappoint.